绿色建筑是人类追求幸福的表现,幸福生活才是人们追求的本质。文章从从人性关怀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角度,关注建筑与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的关系;关注人性和使用性能;关注环境承载力和资源配置;关注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并通过与海南省自身发展绿色建筑的良好条件相结合,提出规模化推广绿色建筑的蓝图——立足本土,以低耗为突破口,用精宜之道系统实施。
一、背景:城市化、信息化和追求幸福生活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和人类生活的两件大事,第一是中国的城市化,第二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这两件事情今后会更加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经济。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建设活动消耗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的一半资源,产生约一半的固体垃圾,消耗绝大多数饮用水。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能耗占中国总能耗的55.48%,CO2排放量占中国总排放量的58.84%。我国有600多个城市,两万多个集镇,至少要占到社会总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0%以上[1]。
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建设时期,超短的工期、粗糙的施工、限额的造价,中国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走城市化。如仇保兴博士(2010)[2]总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A模式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低密度蔓延、私人轿车为主导的机动化、化石燃料为基础、一次性产品泛滥等。B模式是由美国学者布朗提出,其核心是让发展中国家减缓发展速度来补偿“A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枯竭和大气污染,为西方发达国家地位的巩固和强化作陪衬。C模式,CHINA模式,是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高效,又能低成本地补偿其负面影响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应用运河理论来说明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中国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当中,直接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走上了知识经济社会。而发达国家是完整地走过这个过程,是在工业、后工业时代意识到生态、低碳的问题,因此二者发展模式和方法必不相同。
2、从GDP到GNH的幸福生活
现在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替代、增强人的功能,彻底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单纯依靠科技是否能带来未来人类的理想生活?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按100分为满分,1994年的“幸福指数”为69分;1997年最高,达到71分;十年后2004年的指数却降到了67分。显然,中国人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GDP的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
让人变得富有的同时,变得更快乐、更便捷、更健康才是幸福指数提升的关键。因为这是花钱也买不到的非物质奢侈品。美国做过详细的“居住地与幸福程度的调查”,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美感和生活方式在整个指标体系当中占了很大比重。比起宏观经济战略,人们更为关注是具体的如户外公园或散步小路等简单的小幸福。
二、愿景:绿色建筑是理想生活的载体
绿色建筑的标准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图1)。把绿色建筑看成人,从规划设计到建造过程,到运营、维修、改造,到维护一直到拆除的全过程,来审视它的价值,审视它对环境、对人的影响。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用现代科技手段做传统意义上风水最好的建筑(图2)。

绿色建筑是从人性关怀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建设活动,使建筑能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响应从建筑单体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关注人性和使用性能;关注环境承载力和资源配置;关注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建设成本、使用成本、环境成本、改造成本、拆除成本)。
绿色建筑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要达到这个目标有很多种途径:可以用全人工、全模拟的方式,但基于共享的价值观,我们希望采用最少的消耗资源、最少影响环境的方式来实现。
三、优势:生态·气候·定位·阶段
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温暖的气候条件,是世界级的稀有资源。早在1999年,海南就率先提出了“生态立省”的概念,最大限度地恢复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生长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之相应的热带高效农业、旅游度假业、海洋产业和资源型工业在省内悄然崛起,发展生态经济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融为一体。良好的生态本底能为规模化推广绿色建筑提供最佳的风环境、空气质量、日照条件、绿地景观等,是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而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生态本底的使用和破坏,实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六大战略定位,即海南将成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实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继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了更好的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在海南规模化推广绿色建筑,突出海南绿色城市的重要战略定位。
四、策略:本土·低耗·精宜·系统
(一)立足本土。从世界绿色建筑发展的时间表来看,我国在绿色建筑的推行上是紧跟世界潮流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对比——2005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400美元,美国是42000美元,英国是36000美元,这种几十倍的差异使我们在与国外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发展绿色建筑。在我国的经济现代化过程中,验证了经济学的运河理论,是从农业经济跃过工业经济跨越到知识经济,我们在实现工业经济目标的同时,叠加了更高的现代化目标。我们面临问题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不能简单机械地引进高昂的绿色技术和产品,也不可以等国家发达了再考虑绿色和节能,或者等城市化建设完毕、产业化程度高了再来做绿色建筑,而应不失时机地在现代化进程中加上信息化、生态化水平等基本衡量指标,在城市化、产业化的进程中推行绿色建筑。在规模化推广绿色建筑的进程中,立足于本土建设绿色建筑的基本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以低耗为突破口,从观念更新入手(图3)。只要是建设活动,必定消耗资源和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土地、空间、设施的闲置是最大的浪费。比如某些镇办公楼建得比美国白宫更气派,这就是崇尚奢华的观念所造成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下还一味地强调绿色、节能技术,就有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浪费。因此,树立简约健康的生活观,确定适宜的建设开发定位,是全面推行绿色建筑的基础。

其次,重视投资分配的合理性,将用于过度装饰上的投资调整到提高性能品质和节约资源的技术上,使得总造价增量不多甚至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绿色概念。第三是要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跨度中实现低耗,而不仅仅是建设时少投入或者将某些产品、技术加以堆砌而成。
(三)推行精宜之道。
“精”是指决策精细化、过程控制精细化、运营管理精细化,常规技术应用精细化,“宜”就是目标适宜,技术适宜。
精细化设计的前提是有精细化的思想意识——从粗放到精细,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建设周期走向全寿命周期。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个全寿命成本的概念。发展商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用户则有一个运行的成本,社会的成本是资源的消耗,平衡点就是精细化的绿色设计手段。精细化首先体现在个性化的定位、定性的分析之中,再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通过计算机模拟定量化,没有定量化的精细化的设计将是空谈。这些模拟技术可以对从风环境到能耗、采光、照明、噪声、消防等多方面进行模拟,技术是成熟的,结果也是成熟的,但最终要为建筑师所运用。在做节能设计的时候,如果定量分析表明窗墙比超标了,是否不加分析全部都上Low-E玻璃呢?实际上他们可以精细控制到每一层、每一面,南面用了,北面不一定要用,这样的精细化设计就为造价的节省带来了巨大的空间。
(四)系统推行(图4)。一是做设计之前要有生态诊断,因为建筑是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可基于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的GIS系统、基于IT技术的模拟仿真系统、基于现代统计及调研数据分析,作为决策和规划依据和出发点。同时定性与定量并行,经验与模拟结果相结合,提升了设计的科学性。具体来说针对海南省规模化推广绿色建筑方案,诊断内容将包括总体和重点区域的生态现状、经济规模、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建设现状等内容(表1)。


建筑现状
典型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诊断,包括围护结构、制冷系统、居住舒适度、公共设施及环境等
利用碳氧平衡、生态足迹和生态补偿等技术,辅助规划设计,系统梳理绿色建筑的现状布局和发展潜力。先进行影响评估,确定生态控制线;如不能消除影响就尽可能减少影响(低冲击模式);当不能减少影响时就考虑补偿(图5)。

绿色建筑推广还有赖于一套基于政策、市场、技术的综合体系,才能确保规划的顺利和有效实施,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绿色建筑实现的核心。同时要以信息化为实施手段:如基于现代IT技术的性能化分析工具,可进行能耗、通风、采光、日照等模拟和技术咨询,对项目工程进行定量化及性能性分析和预测,保证实施效果。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城市运营状态的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成为可能,信息监控(感知城市系统)可以为规划提供数据支持,更是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的最有效和及时的工具,也是实现城市高效运营的有效手段。利用GIS系统和感知城市运营管理系统,也可以及时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如有偏差可及时调整规划、实施补救措施。
五、结语
思维决定行动,观念决定出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城市化进程只有一次,我们非常幸运,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鼎盛期从事我们的职业生涯,又在建设行业,要做历史的罪人还是做历史的推动者;是否对得起自己的生命,也对得起下一代,对得起我们生活的城市;其实全在一念之差。当我们拥有共同的理念的时候,困难肯定是会被战胜的,认识无穷无尽的潜力,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已经证明这一点。
|